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现按照有关程序予以公示,如对公示内容有意见及建议,请于2023年9月13日——10月12日发送至电子邮箱5131357@qq.com。联系人:王峥 刘中玉,联系电话:027-65608446 18062677733。
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9月13日
武汉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建成更高质量的学习型城市,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学习资源配置,提高终身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满足社会成员基础性、多元化、个性化、高质量的终身学习需求,丰富市民精神世界,大力提升市民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建设“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和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提供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作用,发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作用,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密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对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以打造、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相互转化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为着力点,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为支撑。到2025年,建成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条件充沛、优势人才集中、充满创新精神和发展活力的高质量学习型城市;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学习型城市。
具体目标是:
——打造“书香武汉”全民阅读综合服务平台、武汉终身学习全媒体宣传平台,推广“书香武汉”掌上app,上线300门“武汉人文云上行”终身学习精品课程。
——新增15个社区教育实验街道、50个社区教育实验项目、30个数字化学习社区、30个社区教育基地、30个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示范点、3个终身学习联盟。
——推介60位百姓学习之星、60个终身学习品牌项目、500个社区教育学习共同体、1000个群众性学习团队。
——促进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老年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26%。
——社区居民培训率达55%以上;全市学习型社区(村)达到8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促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内涵式发展
进一步发挥学习型组织建设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提升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的终身学习能力、服务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提升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新能力、服务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能力。
加强对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引导支持,分类制定完善学习型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社会团体的建设标准,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评价体系,制定监测评估制度,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有序发展。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读书联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研究并总结各类学习型组织、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以学习力增强各类组织的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创新力。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二)推动社区教育提质赋能
以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建设推动学习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将示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区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结合,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依托社区教育实验街道、实验项目、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积极推动市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多方参与的建设格局。
持续完善社区教育的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形成以武汉市开放大学、武汉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武汉老年大学为龙头,区社区教育学院、区老年大学、区活动中心、青少年空间为骨干,各类社区学校(教学点)、老年学校、社区青少年学校、家长学校、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为基地的覆盖城乡、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网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外素质教育学习环境;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尽快掌握就业技能、适应城市生活;为特殊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休闲文化课程;重视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促进教、产、学、研一体化,组织送教下乡、开设“田间课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充分整合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部门优质资源,打造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技术、科学普及、职业技能、健康养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精品课程体系。根据市民的学习需求不断拓展、优化各类学习体验基地,推出一批满足市民学习需求、具备体验式特征的学习项目,最大程度地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学习场所。加强与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等多方合作,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终身学习项目建设,实现覆盖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终身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推进“百堂党课进校园进社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建设15分钟生活圈、打造12分钟文体圈、10分钟公共活动圈,建成12分钟智慧健身休闲服务圈。
推进社区教育管理者、专兼职教师、志愿者队伍的优化管理,完善师资库,建立推介、选聘、评价、激励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大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聚焦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加大教师配置力度,保障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规模,探索实施名师工作室培育项目、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武汉老年大学)
(三)培育企业行业中高等专业和技能型人才
积极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广泛参与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等共同实施的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多元供给方式。畅通学习和成长渠道,形成多元学习需求基本满足的新时代职工继续教育体系。引导高校、大型企业培训中心、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深化专业内涵,提升面向在职员工的各类专业课程研发和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教育培训示范性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人才培育培训,集聚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高水平管理者队伍,注重企业家素养提升。建立完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将职工教育培训纳入行业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系列生产型、智能型、技能型劳动竞赛。持续开展工匠人才培养,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建。
促进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向在校学生、在职职工、再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社区居民、残疾人等群体开展职业培训。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总工会、武汉开放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商学院)
(四)聚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充分发挥市、区老年大学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实践共学养老、养教结合、智慧乐学等老年教育新模式。推动举办“老年开放大学”“网上老年大学”,鼓励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老年大学,并向社会开放。引导老年大学与各类养老服务主体共同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推进养教一体化。建设一批老年教育基地。
开发系列特色品牌课程,加强思想道德、健康养生、代际沟通、智能设备使用等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形成满足老年人需求、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智慧助老”项目建设,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老年教育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加强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扩大老年教育专职教师比例,推进老年教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扩大老年教育助学志愿者队伍,打造老有所为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科协、武汉老年大学)
(五)提升终身学习文化品牌效应
加快推进社区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健康医疗等各类资源整合,扩大教育内部资源开放,引导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社会资源、行业企业参与终身教育,不断扩大终身学习文化资源的供给,形成人文基地学习圈、人文项目实验链,构建独具特色的终身学习文化品牌。以“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建设为载体,形成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人均阅读量、读书时间等指标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持续宣传“最受市民喜爱的阅读空间”“最美城市书房(阅读空间)”“最美阅读人”“最美家庭”“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武汉市民大学”等学习品牌。
加强对武汉历史文化名街、传统民居、革命文化、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将地域文化融入终身教育,使文化与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整合区域资源,引导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和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区域内行业部门间的优势互补,打造一批终身学习文化联盟。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五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民读书月、武汉设计日等活动,营造浓郁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
持续推进“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城等创建活动,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推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国际志愿者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开展“环保专家月月讲”活动。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品牌,结合“植树节”“湿地保护日”“爱鸟周”等节日,策划主题活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建局、市园林林业局、市妇联、市科协)
(六)促进优质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数字化资源,为市民的多元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条件、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市民逐步具有运用信息、学会学习、融入信息社会、跟上时代步伐的态度和素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为支撑,积极探索“互联网 学习型城市”,打造数据驱动、跨界融合的终身学习平台,便捷市民获得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资源,增强市区两级学习资源的互联互通,不同层级学习平台间的互鉴互联,形成开放发展的新动能。
鼓励各级各类终身教育机构,开发数字学习新产品,打造数字学习新生态。丰富市民终身学习资源,促进市民智能学习和云上学习,增进信息互通与广泛连接,建设开放式数字终身教育,提供更多优质泛在的应用场景。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实现线上线下交互体验,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场所和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打造“虚拟三维数字纪念场馆”,拓展数字化学习场馆的交互式体验;依托“武汉终身学习网”“武汉市社区教育”微信公众号和各单位、部门数字化平台,完善“武汉人文云上行”“社区教育行走课堂”“机关大讲堂”等多类别主题学习活动,多维度、多视角、多方式带领市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七)服务学习型城市监测促进高位发展
力争出台《武汉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多主体协同的学习型城市监测运行机制,分层分类开展面向本市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者的常态化监测工作。建立学习型城区监测指标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监测数据库,汇集形成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档案。研制市民终身学习监测分析系统,完善市民终身学习能力测试题库,持续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分类监测研究。加强监测研究队伍建设,丰富监测工具和方法,提高监测与研究工作水平。
积极参与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等国际组织交流活动,更好地服务武汉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学习资源开发、从业人员专业化等领域的成果共享,在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终身学习国际论坛等高层次国际交流对话平台建设,学习国际经验,宣传武汉实践,积极参与全球优秀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与申报。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统计局,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体系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建设。推进《武汉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强市区各部门协调和资源整合力度,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监测评价、督导考核,保障规划有效落实。
(二)拓宽经费渠道。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层次、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正常开展。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经费纳入市区财政预算。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
(三)深化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的智库作用,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加强市区两级学习型城市研究队伍建设。加大建设成果普及与转化,定期举办学习型城市建设研讨交流会,为学习型城市建设贡献智慧。
(四)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营造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现代化互联网技术优势,开发利用学习软件和各类宣传渠道,加大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的宣传、普及与转化。让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市民生活。使学习风尚融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