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 | 武汉市教育局 | 发文字号 | 无 |
---|---|---|---|
发布日期 | 2022-10-10 17:19 | 效力状态 | 有效 |
主题分类 | 教育 | 索引号 | 010890019/2022-28603 |
一、已做工作
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应对意外伤害能力的培养,坚持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会同市卫健委、市红十字会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落实安全教育必修课。制发《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武教基〔2022〕1号),推出《重点任务清单》,统筹学期与假期、上学与放学、平时与节点、课内与课外,课程化、系列化、实践化、协同化、长效化推进生命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确保教育不掉档不断线。在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专题教育中,强化学生对应急常识和急救技能的学习掌握。中央“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进一步优化生命安全教育,并向课后服务延伸和拓展。
二是织密应急救护培训网。市卫健委持续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加强教师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局联合开展学校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以“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建设健康平安校园”为主题,积极推进救护培训内容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坚持将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应急救护等方面技能,提升相关专业素质。2021年,教育部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将我市华师一附中等3所学校纳入试点范围。
三是聚焦应急演练常态化。着眼实战实训,突出日常生活情境,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开展中小学主题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师生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探索在江汉大学、青山区钢城第四小学等学校分别建立救护培训基地和“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通过“场景式 情景式”和互动游戏、逃生演练、互动问答等教学方式,突出应急安全知识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升“第一目击者”的反应处置能力。
四是推进专业调查在行动。自2019年起,市卫健委组织市疾控中心每年开展1次关于学生人群伤害的调查,初步分析伤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伤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市预防医学会于2011年成立伤害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多次就儿童青少年伤害流行病学特征、防控策略及建议等进行专题讨论,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二、下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会同市卫健委、市红十字会深入推动各区、各中小学进一步加强应急知识和急救技能教育,提升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应对意外伤害的能力。
一是强化精准教育培训。常态上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必修课。针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结合意外伤害发生类别的差异性,精准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积极会同卫健委、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部门,重点培训中小学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等教职员工,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取得相关证书。采取“一年一测”等方式,检验学生教育、教师培训实际效果,确保教育、培训落地见效。
二是强化精准协同联动。健全和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结合中小学实际,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依托专业力量,突出校园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操作方法、疫情防控等应急救护的知识传授和实操演练。
三是强化精准条件保障。参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中小学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校园医务室、救护服务阵地建设,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逐步配备aed,有效增强校园救护服务特别是突发应急救护能力。
四是强化精准调查研究。持续加强青少年伤害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开展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和多途径支持儿童青少年伤害流行病学研究,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应急救护能力提供科学支撑。
武汉市教育局
2022年9月30日